服务电话:

0574-83875411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资料 > 事业单位(备考资料)
考试资讯
热点:“随便吧”“都可以”……听说年轻人迷上了“淡学”?
发布日期:2024/07/30   来源:      [关闭]

“随便吧”“都可以”“无所谓”“没必要”……当我们还在问你是“e人”还是“i人”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称为“淡人”,一股淡淡风社交学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淡学”可以说是一种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的生活状态。那么,何为“淡学”?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淡学”?一起来看。

何为“淡学”?

“淡学”所强调的这种“看淡”或者“看开”更多还是就结果的意义而言,而并非过程性地完全“放弃”。也就是说,“淡学”不能等同于“躺平”,而是仍然保持着某种持续性的跟进乃至奋斗。“普通”与“平凡”或许是社会多数人的常态,普通人该如何自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年轻人在日益繁重的学业、择业及工作压力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及工作岗位,认清自身的特长、能力及其边界之所在,以“平常心”来接受当下的现状或许也是“淡学”的实质与积极意义之所在。

“淡学”是一种维护内心边界与秩序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朴素而“顺其自然”的精神状态,个体不再强求在他人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对于当代不少年轻人而言,并不是只有以财富、地位及权力为代表的单一化的“成功”路线。更为重要的是,原有的“成功”式价值观念会倾向于将“普通”与“平凡”视为某种失败,如此社会常常就由“成功者/失败者”两类人群构成,正是这样的“成功”式价值观念与过度的成就动机导向,使得年轻人之中也出现了某些极端现象。某些青少年过度的争强好胜常常也是长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的结果,但如果能力不足或者其他条件所限,过度的争强好胜可能会带来相当的焦虑以至抑郁。甚至于个体为了竞争获胜抑或只是嫉妒,突破底线地对他人采取不当措施以至人身侵犯,其结果无疑最终是害人害己的。

从这个意义而言,“淡学”实质上是接受某种多样化存在的人生价值观念,某种程度上隐含着对以富贵导向的“成功/失败”二元观念的抵触与舍弃。中国传统之中不乏这样的思想与境界,例如“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等传统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当然,“淡学”本质上还是当代年轻人新兴而带有自由倾向的价值观念,追求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平和,希望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年轻人为何热衷“淡学”?

在中国社会,许多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各种关系,甚至于“关系学”在中国社会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情”学问。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和通信工具的普及,传统亲属与熟人网络的社会交往模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社交媒体和通信工具极大拓展了传统人际关系维系交往与不在场互动的多种可能,另一方面陌生人之间通过社交媒体的线上情感表达与沟通也在更多地成为现实。由此,年轻人在逐步适应线上陌生人社会关系交往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从传统熟人社会关系网络中抽离。

事实上,相当多数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关系交往的本质。当下的春节,一批年轻人开始选择“断亲”,他们不愿意再与亲戚邻里维持表面的熟络,甚而淡淡地退出线上的家庭群、淡淡地从大家庭网络中消失。应该说,这种从熟人尤其是亲属社会关系网络交往的淡出,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淡学”在社会关系交往层面的重要面向。由此需要解释的问题在于:当前年轻人为何热衷于“淡学”?年轻人的“淡学”价值观念使得其社交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去解释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在机理?

本文认为,“淡学”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关系交往趋势的变迁两者之间正是有着深刻的关联。“淡学”的人生价值观念,本质上正是年轻人的某种自我取向的价值观念,其在社会关系交往层面也就更加遵循自我意愿。事实上,有学者将中国传统的成就动机归之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所谓“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是指一种成就动机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他人或个人所属之群体[例如,父母、师长、家庭(族),或其他重要他人];且个人之行为倾向以及行为结果的评价与后果,也是由他人或个人所属之群体所决定的。”由此,“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家庭主义或集体主义的成就动机,亦即其所谓的“出人头地”更多不是为了个人自身,而是为了父母、亲属、家族、家乡乃至国家争光。这种儒家式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社会,事实上也是日韩等东亚儒家社会的共性。儒家式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实质上也正是嵌入于长期交往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其最终更多也是需要得到传统家庭主义的重要他人或群体的承认。因此,“淡学”的价值观念及其社会关系交往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此种家庭主义成就动机的消退及解构,其本质上也通常是个体逐步退出家庭主义的重要群体与熟人网络的过程。

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中学生的主要压力之一其实恰恰是来自父母、亲属、熟人网络的家庭主义期待,以至于越是优秀的年轻人,其所背负的成功的动力和压力是倍增的。除了教育与职业期待之外,个体的恋爱、婚姻的私人生活也被抱有相当大的期待。在传统的父母及其亲属网络看来,“成家”是个体必需的选择,当然婚姻的责任之一也是延续后代。在“催婚”“催生”等重要议题上,年轻人常常面临个人生活选择与亲属网络催促之间的矛盾张力。应该说,当代年轻人逐渐出现的“断亲”现象无疑有着社会流动与少子化的结构性动因,很大程度上则是要脱离这种家庭主义的社会网络及其被他人关注或期待的格局。年轻人希望个人在工作与婚恋等方面作出自己的选择,根据自己意愿与条件作出某种淡然的适应性选择,而不希望被他人关注工作岗位的收入、地位抑或个人的婚恋状况。由此,“淡学”的生活价值观念也包含着更多从传统亲属关系网络的撤出,甚而也包括了从同学、同事等熟人网络中的抽离退出,这样才能摆脱他人或群体的关注与追问。

年轻人如何真正走向“淡学”?

如上所述,“淡学”主要还是一种平和安宁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态度,其更多是面对外部日益增加的压力,主张要心态减压而情绪平稳,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消极避世地“躺平”。“淡学”的实质更多还是“顺其自然”,不对自己提过高要求,但也不是消极地避世“无为”。如何能够达成“淡学”的“顺其自然”,常常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首先,可能就是上文提到的社会流动及其传统关系网络的弱化乃至消逝,个体可能更多能够按照自身意愿“顺其自然”地来加以定位与选择。其次,个体在学习与工作之中能够相对自由而出自本心地来加以选择,常常需要个体有着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个人的特长爱好及其未来的发展能否支撑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如果不能又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与生活。选择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年轻人个体的心态,也是对其父辈家长的重要要求,特别是在年轻人尚未自立,需要父母进行经济支持与心理支持的条件下,父母的心态及其调整可以说非常关键。

年轻人与家长心态的共同转变首先是在于其要摆脱某种家庭主义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到年轻人的选择与生活态度是第一位的,其内在的幸福要求显然要超过外在的成功标准,子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业、工作及生活方式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其经济能力尚不能自主,学生在专业和就业方面的个人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的诸多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观念的转变往往是年轻人观念转变的重要基础,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往往是其子女能够走向“淡学”的家庭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批家长及其年轻子女的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重要转型。一些家长更能够尊重子女的自身决定,对子女的期待日渐理性。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其实为年轻人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然则,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家庭经济基础可能只是为年轻人“淡学”提供了一种退出激烈竞争的基础保障,平和的心态始终还是“淡学”的实质基础,尤其是家长的心态对年轻子女的影响至关重要。实质上,家长心态走向焦虑抑或趋于平和的分化差别,往往是决定子女能否走向“淡学”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的关键之所在。


因此,年轻人能否真正走向“淡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价值观念的转型与认知的解放,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家长减少具体干涉而逐步培养其子女独立思考与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一些父母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转型在当下正在进行之中。父母越是鼓励与支持子女的自主选择与决策,子女在自主选择与决策基础上的“淡学”人生价值观念将日趋成熟,这种新型亲子关系的构建无疑将有助于培养表面淡然、实则更为成熟而自信的新一代年轻人。因此,这种更具人格独立意义的“个体化”,可能不再局限于某种市场化早期的“进取的自我”和“欲望的自我”,而是带有更多理性的自我评估与欲望节制,这在长远意义上将推动进一步的社会心态转型与文化观念更新。

顺其自然式“淡学”价值观念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其本质上对于自身能力、家庭条件及其外部环境的理性评估,做出适合自身的学业与职业选择,同时也根据自身情况与价值取向选择自身的生活方式。因此,“淡学”价值观念的深层本质还是一种中庸式的“顺其自然”,并非走向完全消极的“躺平”或“放弃”,而是根据各方面条件的适度拓展。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永远不能规避,顺从本心做好自己而淡然面对结果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总之,“淡学”式的中庸与自然重在过程,而并非结果,把握当下、把握生活才是其重点之所在。由此,个体需要在学习、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有所平衡,这或许是“淡学”价值观念及其深层内核之所在,也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和未来趋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首页 资讯 真题 联系
请填写下方表单,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感谢您的咨询,我们会尽快给您回复!